海州板浦古鎮,緊鄰204國道,古泊善后河水從鎮南流過。近日,記者來到板浦高級中學,步入大門后在一條林蔭道盡頭,看到蒼松翠柏叢中豎立著一尊潔白的雙人塑像。塑像的主人公留著短發,身著上世紀30年代上衣下裙的女式學生裝,面向東方。她們是被稱為“板中二女杰”的張明和朱平。
而在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的第三坡段上,有一座巨大的烈士墓,墓中安葬著16位抗日英烈遺體,其中包括犧牲于小沙東海戰的張明。和她一同參加革命的朱平,在“皖南事變”后被害于武夷山。她們將碧血灑向了祖國的山與海。
張明和朱平分別于1920年和1922年生于板浦(當時為灌云縣城),學生時代分別取名張毓芝和朱芳。1939年,日寇侵占板浦,在城內大肆搶掠奸淫,殘酷殺害平民百姓。民族危亡的關頭,巾幗不讓須眉,剛從灌云縣初級中學(今板浦高級中學)畢業的張明、朱平,在焦急仇恨中決定去尋找一條實現報國之志的道路。當年4月6日,兩人剃光頭發,穿上男裝,頭戴草帽,揮淚告別親人,奔赴泰州尋找新四軍。?
張明、朱平二人抵達泰州后,與友人惠廉會合。惠廉的三叔惠浴宇是新四軍挺進縱隊三支隊的政治部主任。她們5月份來到江都縣吳家橋,要求參加新四軍。支隊政委劉培善、政治部主任惠浴宇介紹她們到新四軍皖南軍部去學習。
三人穿起男式長袍,跟隨帶路的偵察員,踏上了奔赴皖南的旅途。從江都到皖南涇縣,途經兩省十縣,行程八百余里。她們歷經千辛萬苦,于5月下旬抵達新四軍軍部。1940年初,張明、朱平被分配到軍部直屬印刷所做校對工作,并于1940年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并經中共中央同意,移師北上。張明隨先遣隊先行一步,朱平與軍部同行,被編入教導總隊。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了。朱平跟隨軍部突圍,在突圍至東流山時,教導總隊被敵圍困。朱平在一天多未沾水米、極度疲倦中不幸被俘,后被關進上饒集中營。
隨軍先期轉移的張明于1940年12月抵達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決定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張明被分配到阜寧縣開展民運工作,她不僅要團結、組織婦女抗日,還要負責工救會、農救會、青救會的籌備工作。
1942年,張明擔任阜東縣東坎區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年底,調任新四軍三師八旅政治部組織干事。這年夏天,新四軍三師八旅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池明到阜東縣檢查戰備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張明相識。共同的事業把兩顆年輕的心緊緊地連到了一起,當年秋天,他們喜結良緣。年底,張明被調到三師八旅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任組織干事。
1943年3月17日,張明在隨新四軍三師干部隊赴延安途中,乘船經連云港海面時,與日軍發生激烈的遭遇戰。在戰斗中,張明英勇迎敵,于凌晨中彈負傷,船靠近贛榆小沙東海岸時,張明忍著傷口的劇痛,在張池明的攙扶下離船,不幸再次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3歲。張池明強忍著悲痛,帶領著后面的同志,攙扶著負傷的戰友,背著烈士的遺體,冒著槍林彈雨上了岸,進入山東濱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在小沙東海戰犧牲的烈士中,包括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及張明等共16人。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親自為16位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英烈的遺體合葬在馬鞍山烈士陵園(今抗日山烈士陵園)。
而在“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朱平,身陷囹圄,化名王洋,始終堅貞不屈。她和30多名被俘的新四軍女戰士一起,在獄中秘密黨支部領導下,同國民黨特務、軍警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1942年5月下旬,日本侵略軍逼近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部匆忙決定集中營向閩北轉移。6月5日,集中營(對外稱“戰時青年訓導團東南分團”)“學員”在荷槍實彈的憲兵特務監押下,開始長途跋涉。6月23日,在集中營向建陽縣徐市鎮行進途中,年僅20歲的朱平被特務槍殺在興田的公路旁。(記者史衛平)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