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在端午佳節之際,為筑牢傳統文化根脈,搭建代表履職新平臺,5月29日,贛榆區石橋鎮人大聯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鎮工會,在木套港開展“粽葉飄香傳民意 履職盡責暖民心”主題活動。這場融合傳統文化傳承、代表聯系群眾、民生關懷服務的特色實踐,如同一幅生動的基層民主畫卷,在粽葉清香與香囊藥香中徐徐展開。
古韻流芳
民俗體驗里的文化傳承
“先將粽葉卷成三角漏斗狀,注意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間……”人大代表化身 “非遺傳承人”,手持粽葉現場示范。這位有著20年包粽經驗的“能手”,手指翻飛間便完成了折葉、填米、壓實、捆扎的整套流程。在她的指導下,人大代表們紛紛化身“學徒”,盡管最初粽葉屢屢滑落、棉線綁得歪歪扭扭,但在相互調侃和鼓勵中,漸漸掌握了“四角緊實、線束均勻”的訣竅。
如果說包粽子是舌尖上的傳承,那么香囊制作則是嗅覺里的記憶。人大代表董洪蕾化身“文化講師”,為大家揭開端午佩囊的文化密碼:“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就有佩戴香囊驅疫的習俗,我們今天用的艾草、藿香、佩蘭,都是《本草綱目》記載的防疫藥材……”隨著她的講述,現場群眾時而湊近觀察藥材標本,時而在手冊上記錄功效,古絲綢之路的駝鈴仿佛穿越千年,將中醫藥文化的智慧送到每個人手中。
民意通達
指尖勞作中的民主實踐
在穿針引線的間隙,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協商"”悄然展開。“村里路燈年久失修,晚上出行不安全”“代表同志,我家孫子上學要繞2公里路,能不能協調校車……”群眾們一邊縫制香囊,一邊將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娓娓道來。人大代表們手持“民情日記本”,詳細記錄著每一條建議:漁業組代表專注詢問養殖技術需求,城建組代表標注路燈損壞路段,教育組代表與家長核對上下學路線。
溫情傳遞
走街串巷中的民生關懷
活動結束后,人大代表與工會代表將包好的粽子和香囊分裝打包,走訪慰問孤寡老人、困難黨員,為他們送去節日的問候和關懷。代表們詳細詢問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實際困難,認真聽取他們對鎮、村發展的意見建議,并將收集到的問題記錄在案,后續將推動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暮色四合,文化活動中心的燈依然亮著。代表們圍坐在長桌前,整理著一天的收獲:鼓鼓囊囊的民情日記本、分類清晰的問題臺賬、群眾手寫的感謝紙條……這些帶著溫度的履職記錄,如同點點星光,匯聚成基層民主的璀璨星河。當粽葉的清香飄過石橋小巷,當香囊的藥香浸潤萬戶千家,人大代表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民主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是歲歲年年的堅守相伴。
此次端午節活動,不僅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通過人大代表與群眾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下一步,石橋鎮人大將繼續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為民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